我们也常常被教导,“与其冒险从事易被取代的工作,不如太太平平求安稳;与其披荆斩棘力图革新,不如低调做人明哲保身”。但,这些都是“借口”,让我们避免对自己“凌乱不堪的精神世界进行深度清理”。
我们总在抱怨,外界对于我们个人时间的无尽索取;我们总在奢望,“某一天”可以拥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做自己的事。
而在这之前,我们所做的只是无限期地推延自己的计划。是我们自己给自己制造增加“各种杂念的干扰”,以避免自己直面有关自身发展和目标追求的艰难问题。
全书核心
CODE 法则
“信管法则(CODE)”——抓取(Capture)、组织(Organize)、提炼(Distill)、表达(Express)。
- “抓取”:终极标准,是否让你为之共鸣;
- “组织”:非漫无目的地围建“信息收容所”;
- “提炼”:提炼是实现有效沟通的核心奥义;
- “表达”:发掘我们内心深处的隐性知识。
PARA 系统
PARA系统(PARA),它很好地概括了生活中常见的四大信息类型,也即项目(Project)、领域(Area)、资源(Resource)以及存档(Archive)。
- “项目”:工作或生活中正在从事的短期活动;
- “领域”:致力于长期履行的责任;
- “资源”:具有潜在利用价值的课题或兴趣点;
- “存档”:除上述三项以外的休眠信息。
要点记录
1.信息会消耗专注力,而专注力是有限的。
人类之所以能够不断超越极限,靠的不是像驱使机器一般消耗精力,或是像锻炼肌肉一般堆砌信息——而是像灌溉良田一般滋养思想,像穿针引线一般孕育智慧。——安妮·墨菲·保罗,《延伸的心灵》(The Extended Mind)作者
美国经济学家和认知心理学家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指出:“不难发现,信息会消耗接收者的专注力。因此,信息越丰富,专注力就越匮乏……”然而信息的泛滥,非但难以起到赋能作用,反而常常令人们陷入崩溃。
信息囤积的一个悖论在于,哪怕收集得再多,也远远不够。
2.以行动为导向,所有的光说不练都是假把式。
一旦我们以行动为导向,那么看似纷繁芜杂的信息流便会从根本上得以精简。兼具可行性和相关性的信息毕竟少之又少,这实际上为你提供了一个有效过滤冗余信息的筛选标准。
相比基于“信息来源”的组织方式,我更加推荐以“信息归宿”为标尺——更确切地说,就是以该信息可能促成的结果为导向。知识的价值并不体现在它的组织和分类形式上,而是体现在它是否能对与你相关的人或事产生影响。
每当你在记录笔记时,不妨带着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记录才能够更好地帮到今后的自己?” 知识管理系统都有助于你付诸行动——所有的光说不练都是假把式。
只有围绕“活动”项目打造笔记和文件系统,而非漫无目的地围建一块“信息收容所”,才能够使知识真正为你所用。
3.关注重点由“寻找优质内容”转向“生产优质内容”
写作既来源于思考,又有助于思考。通过自己的语言加以复述的信息,会更加容易记忆,这即所谓的“生成效应”。
一系列广泛的对照研究发现,记录自己心路历程的行为有助于降低就诊次数、改善免疫系统以及缓解焦虑情绪。换言之,写作活动本身便可以产生诸多收益,无须任何读者或其他受众参与。
无论抓取、组织还是提炼,前述的所有步骤都指向一个终极目标,也即将你的思想、经历和知识与他人分享。最终目的其实是让你自己的思想绽放光芒。
4.学习非一次性集中活动,文火慢焙、日拱一卒、经久耐用
营造一种工作环境。这意味着它既要发挥效用,又要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基于上述原因,我们应当选择一个并不完美,但却在日常环境中经久耐用的系统。
厨师们不可能为了整理厨房而停止烹饪,于是他们学会了如何在备餐的同时保持工作环境整洁有序。培养了一些小习惯,例如总是把搅拌勺放在同一位置以便下次拿取;刀具随用随擦;按照使用顺序排列配料,以便定位等。
“信管法则”的前两个步骤——抓取和组织,构成了“发散”过程。这一阶段的主题是研究、探索和萌发创意。我们会四处收集想象力的种子,并加以妥善保管。后面两个步骤——提炼和表达,则构成了“聚合”过程。“发散”和“聚合”并非线性顺序,而是循环往复:一旦你完成了一轮“聚合”,便可带着满满的经验进入一个新的“发散”周期。
5.对外即对内,我思故“世界”在
我们总是倾向于不断寻找证据反复确认自己的既有信念,这是人类的一种天性,学术上被称为“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
隐性知识构筑了人类压制机器的最后一道壁垒,所有基于隐性知识的工作和活动将成为自动化浪潮侵蚀下的最后一片净土。
对外部信息的收集实际上也是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因为一切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其实都是我们某些内在特质的外部映射。
更多相关资源:
「Obsidian LifeOS」
基于 Obsidian 打造的人生管理系统:https://obsidian-life-os.netlify.app/zh/
一套文档库,内置 PARA 知识管理系统,将所有内容分为项目、领域、资源和存档,让管理变得科学而高效。
小心效率陷阱:为什么你不需要"第二大脑"或者"个人知识库"?
https://youtu.be/5kNCcpM61eo By Money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