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 @Elizen 的 《学习究竟是什么》笔记,书和笔记都值得学习,紧跟买入纸书啃下,越读越发现之前读的《认知天性》更深入。当然,万的读起来更亲切通俗些,毕竟从语音节目整理而来。

7.6
不管是朋友圈里年入百万的斜杠青年,还是得到、喜马拉雅上的大师专家,无一不在刺激着在积极上进的年轻灵魂。有没有一种科学高效的,符合每个人思维规律的学习方法,可以让自己瞬间提升职场竞争力和商业生存力,以此走上财务自由、精神独立的人生巅峰。在本书中,你将掌握学习领域的终极规律: 为什么说天性懒惰孕育了认知规律和心智模型 / 只需 1 次自测,一周后回忆率从 28% 跃迁为 39% / 知识是平面的,复合型知识是立体的 / 哪些 “良性干扰”能提升学习效果 / 别在无法克服的学习困难上浪费时间 / 如何打造适合自己的心智模型 / 掌握几个适合自己的记忆技巧事半功倍……本书案例丰富,论点权威,是一本不容错过的认知科普读物。 总的来说,本书可以看作是认知科学目前在“如何更有效地学习”这个课题上取得的所有成果总结。读者能从中获取的,不仅是切实有效的学习方法,而且会对人脑的工作机制有更深的了解。
book

其实两本书都指出不少反 “学习常识”“学习常识” 。比如:

  • 有点间隔,暂时“忘记”一下,过不久再“回忆”一下,是效率最高的学习方式。
  • 信息不等于知识,记忆不等于学习,所以记忆信息不等于学习知识。
  • 重复阅读与集中练习会让人越做越熟练,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知识。不能用身体的勤奋来掩饰思维的懒惰。
  • 检索,也就是练习、测验,可以有效地终止遗忘。特别是权重低的小测验、随堂练习。

《学习究竟是什么》书摘

也许一个人最后的成就,不是练习加天赋,而是练习乘以天赋,一项是零最后结果就是零。

一个高水平的美式足球运动员只有1%的训练时间是用于队内比赛(一部分原因是怕受伤),其他的时间都是用于各种相关的基础训练。

以赛促练,浪费大家时间。

所以你一定要表扬他努力“不错啊!这次做得很好,看来你下了很大功夫!下次继续!只要你努力,什么事都能做成!”

成长型思维,表扬具体的努力,而非一句“你真聪明”。

不比约克夫妇的理论说,人的记忆其实有两个强度:存储强度( storage strength)和提取强度 retrieval strength存储强度不会随时间减弱!每一次提取记忆,提取强度都会增加;而因为这个记忆在你脑子里又过了一遍,所以存储强度也增加了。如此说来,考试就是最好的复习。最重要的是:提取的时候越困难,这个提取动作对两个强度的增加值就越大。

所以 词卡、闪卡、记忆卡,不是把所有的知识点一股脑儿呈现,应只显示关键词、填空或题面,如20以内加减法,7+5=()、7+()=12、()+5=12

有点间隔,暂时“忘记”一下,过不久再“回忆”一下,是效率最高的学习方式。

一个最普遍的创造方法,就是“想法的连接”。我们最好能把一个遥远的想法跟你手里的东西连接在一起,提供一个新思路。

记忆信息后寻找之间的联系才是人的价值。

集中思维=思维定势,发散思维=思维惯性

小孩思维发散,所以不打扰他偶尔的“心流”。大人思维集中甚至忽略客观条件的变化,以经验进行主观判断。我们需要的是长时间集中思维下的发散思维。

“祝你找到自己的秘密项目。有这个项目在,你的感觉会很好。”

是啊,如豆瓣电影TOP250、个人博客、折腾代码、游戏日常、追剧日常……

熟悉和意外。熟悉得特别熟悉,意外得非常意外,才能让人印象深刻。

这也是主题式阅读 1+1>2 的原因吧,求同,留异,针对解决困惑。

“课堂教学是什么呢?是没有快捷键、不允许跳跃的视频播放。”

一直觉得我们把教学搞复杂了,让老师不知道怎么教才好,让学生不知道怎么学才好,所以老师照本宣科,所以学生依样画葫。

过去我们都有个观念,学什么新东西,学得快就表示聪明,学得慢就是笨。而现在在心理学家看来,学习的快慢并不是一种“特性”,而与“情境”相关。有的人学这个快,学那个慢;有的人学这个慢,学那个快你并不能从一个人学习某个特定东西的快慢来判断他的能力。

目前是把时间当作常量、成绩当作变量,这无法避免至少三分之一的学生无法达到教学目标。而为实现教育目的,应把成绩当作常量、时间当作变量。如加涅《教学设计原理》中提到“用田径赛作一个类比吧。假设在一个一英的赛跑中,如果枪响时比赛开始,四分钟后随着另一声枪响,比赛结束,每个人都必须停在当前位置。大约五分钟后,另一声枪响,第二场比赛开始,每个人都从上次比赛结束时的位置起跑。这种做法会更加令人吃惊。”

比如我们应该让一个4岁的孩子背很多唐诗,认很多字,学习加减法吗?脑科学家的看法是6岁以前的孩子最应该做的事情是玩儿,孩子要在玩耍的过程中学会怎么跟人打交道,各个东西都是干什么用的。那么求知的你,应该相信脑科学家的意见,而不是听邻居二大妈怎么说。

也不是相信各种标题党推文。

思维导图——为了引导思维而画张图

这个角度来说,思维导图传播价值为零。太多的导图等于多级目录。